衣冠禽兽

成语衣冠禽兽
拼音yī guān qín shòu
释义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牲(衣:穿衣;冠:戴帽)。指品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不但衣冠中禽兽;乃禽兽中豺狼也。”
正音冠;不能读作“ɡuàn”。
近义 魑魅魍魉 衣冠枭獍 人面兽心 行同狗彘 残渣余孽 马牛襟裾 沐猴而冠 无耻之徒 衣冠土枭 牛鬼蛇神 社鼠城狐
用法用作贬义。用于形容行为卑劣的人。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偏正式。
例句他满口仁义道德;却虐待他年过八旬的老娘;真是个~。
英译be a beast in human form
故事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   
  其实。这个成语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在官服上绣以飞“禽”走“兽”,来显示文武官员的等级。这种等级制度,从明朝就已经开始了。据明、清两史的《舆服志》记载,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而且等级森严,不得逾越。“衣冠”上的“禽兽”与文武官员的品级一一对应。   
  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鸂鶒(xichi)、鹌鹑、练雀。   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海马。   
  本来,衣冠禽兽是褒义词,但是明朝中晚期,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于是,“衣冠禽兽”就演变成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贬义词。
接龙兽心人面 面无惭色 色仁行违 违利赴名 名震一时 时乖运乖 乖僻邪谬 谬想天开 开口见心 心照情交 交臂失之 之死靡他 他乡故知 知足不辱 辱国殃民 民怨沸腾 腾焰飞芒 芒屩布衣 衣食父母 母以子贵 贵壮贱弱 弱管轻丝 丝竹管弦 弦外之音 音信杳无 无所作为 为善最乐 乐此不疲 疲于奔命 命蹇时乖 乖嘴蜜舌 舌剑唇枪 枪烟炮雨 雨消云散 散带衡门 门不停宾 宾入如归 归马放牛 牛角书生 生生不息 息息相关 关山阻隔 隔世之感 感激涕零 零丁孤苦 苦口良药 药到病除 除秽布新 新故代谢 谢家宝树 树俗立化 化腐成奇 奇谈怪论 论道经邦 邦家之光 光彩耀目 目无下尘 尘羹涂饭 饭囊衣架 架屋叠床 床上施床 床头金尽 尽心竭力 力学不倦 倦尾赤色 色若死灰 灰烟瘴气 气踰霄汉 汉官威仪 仪静体闲 闲不容发 发凡起例 例行差事 事无大小 小恩小惠 惠而不费 费力劳心 心逸日休 休牛归马 查看更多